
海南广大官兵群众、党员干部走进纪念馆、纪念园祭英烈
英气存 荡气回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浩然英雄气,激荡天地间。
75年前,同样是四月,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越琼州海峡,一举解放海南,从此掀开了海南的崭新篇章。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海南广大官兵群众、党员干部,走进纪念园,瞻仰纪念碑,在重温英烈故事中祭英烈、学英烈。英烈离去了,但他们当年胸怀大义、英勇牺牲的事迹刻画在石碑上、册子里、墙板上,讲述着血与火的历史。清明时节,我们更加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作出牺牲和奉献的英雄先烈们,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琼崖星火永不熄 热血铸就革命魂
3月27日一早,海口市海府大道勋亭路39号,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内,三角梅还沾着晨露,如同当年人们为英雄洒落的泪珠。
青铜铸造的青年革命者——李硕勋的雕像前,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党员干部们肃穆而立。这里,正是1931年那个血色黎明里,一位川籍共产党员用生命照亮琼崖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万岁!”陈列室内,讲解员诵读的这句遗言,穿透84载光阴仍震撼人心。泛黄的信纸前,数位年轻党员静默沉思。
1931年9月4日,铁窗中的李硕勋拖着断腿,留下绝笔信:“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
短短的几句话,看得人直流眼泪。写此家书时,李硕勋烈士28岁,他对同样年轻的妻子赵君陶的告别、叮嘱,情真意切,字字血泪,句句戳人心。
1931年9月5日,监狱铁门大开,大批反动军警拥进牢房,将李硕勋押向海口东校场刑场。这时,李硕勋的双腿已经被敌人打断,不能行走,敌人只得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
李硕勋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希望狱中的同志继续革命。刑场上,李硕勋支撑起身体,昂着头,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李硕勋雕像前,雄壮的国歌在空中回荡。党员干部们肃立注视,眼前这位青铜铸就的青年革命者,仍是目光如炬,凝视着琼州大地。
党员们纷纷表示,李硕勋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革命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奋勇前进。
历史向前,涛声依旧。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南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正开启一场场时空对话。3月28日,陵水黎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县人民武装部在此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
活动现场庄严肃穆,全体人员整齐列队,伴随着激昂的国歌拉开帷幕。国歌唱毕,全体人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行三鞠躬礼,以此深切缅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
20世纪初期,陵水这片热土见证了琼崖革命火种的最初燎原——1925年,陵水农民运动如惊雷乍起,掀开反封建斗争的序幕;1926年,陵水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椰风蕉雨中诞生,为琼岛大地播下红色火种;1927年,以黄振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三举义旗,自7月至11月间连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建立起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这座用英雄热血浇铸的红色丰碑,标志着琼崖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正式形成。
从1925年起到1950年间,统计在册的革命烈士有400多名,他们将鲜血洒在陵水,在琼崖革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1982年秋,为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中共陵水黎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讨论决定,在县城南门岭兴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体、碑座、走道均用花岗岩筑成,坐西南朝东北,碑体为长方形柱式,高20余米。
千帆破浪战琼州 丰碑永立海天间
75年前,人民解放军乘风破浪发起渡海登岛作战,向退守海南的国民党残敌展开进攻,拉开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序幕。
在位于海口市金牛岭公园内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内,一座帆船造型的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向前来祭奠英烈的人们,无声诉说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月29日,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内,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学子们手持鲜花,神情凝重。同学们向烈士墓深深鞠躬,并敬献鲜花,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
1949年秋冬之交,国民党残敌逃到海南岛,妄图依靠琼州海峡进行长期固守。鉴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毛主席于1949年冬下达了渡海登岛作战命令,指示第四野战军,力争在1950年春夏两季解放海南岛。
走进位于烈士陵园内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馆,墙上的展板记录着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役——当时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守军总兵力约10万人,拥有50余艘舰艇和40余架飞机,而我第四野战军除拥有木帆船和少量改装的机帆船外,无任何海空力量。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部”认定,琼州海峡海陆空立体防线固若金汤,解放军“断无登岛可能”。
在敌人放松警惕之际,第四野战军召开作战会议,将渡海方针确定为“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大举登陆相结合”,并下令第15兵团担负作战任务,加紧展开备战训练。
利用自制的浮筏练习海上射击,跟着渔民学习掌帆、下锚……在纪念馆展出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那段时间,无论是沙滩、近海,还是椰林、渔村,雷州半岛的海岸线上处处可见官兵备战的身影。
1950年3月5日至26日,渡海兵团8500余名官兵分批登陆海南岛,与当地群众和琼崖纵队配合,为主力部队大规模登陆创造了条件。
1950年4月16日,渡海兵团主力2.5万余名官兵乘船强渡琼州海峡,成功占领海口至临高角一线的海岸线,以摧枯拉朽之势追击残敌。
“海南岛的解放,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大陆的海上封锁链,对恢复当时中南地区经济,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保卫神圣海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处长卫静春介绍。
临高县海南解放公园的命名同样是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来之不易的解放海南岛战役。公园里最著名的就是一位解放军与一位琼崖纵队战士并肩而立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热血丰碑纪念雕像”。解放公园内还有40军和43军海南岛战役烈士纪念碑。
同样是解放海南岛登陆战系列革命遗址和纪念碑园的还有解放海南岛渡海登陆战西线接应指挥部旧址、临高人民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临高角登陆战烈士陵园、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兰陈坡烈士陵园、头柏坡烈士陵园等。
血肉铺就通天路 青山长忆筑碑人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迎烈士墓群旁松柏苍翠,花岗岩墓碑排列整齐。2025年清明节前夕,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县委组织部等多家单位组织的百余人祭扫队伍,踏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
身着校服的三道镇中心小学学生列队而立,将手中菊花轻轻摆放在墓碑前。教师代表擦拭墓碑,碑面经多年风雨侵蚀的纹路清晰可见。退役军人代表中的几位老者驻足在墓前,目光停留在“1953”的年份刻痕上。
这片朴素的墓群与G224国道——海榆中线公路血脉相连。如今的G224国道已成为热门自驾路线,但70多年前筑路场景仍镌刻在历史档案中: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决定修建华南公路。海南气候酷热,雨季漫长,时遭台风洪水袭击,海榆中线更是要越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山区,工程艰巨。
1.2万余名官兵,一路向南艰苦行军、跋山渡海,海南岛上10万民工翻山越岭汇入筑路“铁军”。他们以“要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路”的精神,遇水架桥50座、逢山开洞881道,澄迈县的永发大桥(原东山大桥)横跨南渡江沿用至今。
70多年前,筑路军民在海南中部山区施工。这里也是当年施工最艰难的路段之一:建设者们或因悬空作业,爆破而亡;或湿热难耐,被瘴气毒虫疟疾缠身;抑或被台风、洪水、山体滑坡摧残掩埋。
1954年12月,海榆中线全线通车,结束了五指山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如今,“走红色公路、品雨林红茶”成为当地招牌,阿陀岭路段成为徒步、自行车赛事的黄金路段,更多投资兴业机会投向海南中部山区。筑路者们用血汗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人奋勇前行。
在海榆中线的起点海口市,还有一座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狮子岭开发区的海榆中线公路10千米处的西侧坡地上。
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原碑高约7米,砖石水泥结构。碑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烈士永垂不朽”6个大字,大字下面分别刻着200多名烈士的英名,左右两侧分别为毛泽东的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以及朱德的题词“好好建设公路,为造福人民与巩固国防而努力”。
在这块烈士纪念碑前,常有骑行者停车注目。附近村民说,清明前后经常有人自发来为烈士献花敬香,向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碑投去崇敬的目光。
在三道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指着地图向学生们讲解:“我们脚下这条柏油路,是200多位烈士用鲜血铸就的。”孩子们聆听着,眼中闪烁着对先烈的敬意和对历史的尊重。他们知道,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城镇的交通要道,更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汗水铺就的希望之路。
海榆中线,来来往往的车辆不停穿梭,车轮压过的痕迹,是向长眠地下的筑路者的致敬。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清明,走进纪念馆、纪念园,走到纪念碑前,重温绿叶对根的情感,用英烈的故事点亮我们的心灯,把敬仰之情转化为强军之志,就一定能在品味“活着的历史”中,感受英烈魂,激荡英雄气。
相关链接
据《海南英烈谱》统计,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50年海南解放,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万多名,还有很多先烈成为无名英雄。他们用奉献、牺牲换来了海南的解放和繁荣昌盛,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省烈士纪念设施共有12种类型,包括烈士陵园、骨灰堂、纪念堂、纪念亭、纪念塔、纪念塑像、纪念广场、英名墙等。
海南的国家级
烈士纪念设施
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
白沙起义纪念园
李硕勋烈士纪念亭
六连岭革命烈士陵园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文字/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