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队”到“龙副”,国乒这批退役球员为何不当教练了

0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马龙当选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

今年2月,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访问北京体育大学并参加讲座时,马龙以该校研究生的身份问了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运动员,未来如何进入国际奥委会这样的国际体育管理组织?”
彼时的马龙刚刚宣布退出世界排名不久,他也表示十五运会将是自己的“最后一舞”。彼时彼刻抛出这个问题,是马龙的思考。
如今,马龙找到了答案。
北京时间4月23日,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刘国梁辞去中国乒协主席职务,选举王励勤为新任主席,高元义、马龙为副主席,完成届中领导班子调整。
从“龙队”到“龙副主席”,当球迷还在期待马龙“下个赛场见”时,他已经悄然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而马龙的尝试,恰恰也是一代运动员选择的缩影。

马龙。

转型之路

没人知道马龙何时有了退役的想法,至少这个念头已经存在了很久。
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拿到团体冠军后马龙笑着说:“之前的亚运会,每次结束后还有下一次,但这次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届亚运会了。”
同年德班世乒赛输给王楚钦,马龙先是笑着拥抱了王楚钦,随后抚摸了三次球桌才缓缓离场。他解释道:“对于输赢自己现在能够看开,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有的时候会怀念这座球场,在情感上会有一点不舍,所以最后再摸它一下。”
2024年釜山世乒赛后,马龙左手握拳,右手轻击台面,庆祝自己获得第九个世乒赛团体赛冠军。马龙赛后说道:“下一届团体赛是两年以后,自己应该不会坚持到那个时候。我的最后一场世锦赛比赛能以胜利结束,我的世锦赛之旅是完美的。”
2024年中国大满贯,马龙罕见地牵着两个儿子出场,接受采访时说:“20多岁的我,梦想每场比赛都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到最后,但这次,能站在这个舞台,就是成功。”

马龙带着儿子出席中国大满贯。

作为世界乒坛首位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于一身的“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也是乒乓球历史上首位成功蝉联奥运会男单金牌及夺得6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马龙拥有31个世界冠军头衔。
关于告别,马龙做得很充分。但对于新的开始,似乎没有清晰的答案。至少在向巴赫抛出那个问题之前,外界对于马龙的想法并不明朗。
但这个问题显然是马龙深思熟虑的结果——1976年,巴赫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花剑团体冠军。1981年,巴赫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2013年,巴赫当选第九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成为历史上首位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奥运冠军。
纵观巴赫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奥运选手转型的顶级模板。
巴赫给出的回应是:“你作为运动员的经历,让你对各种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一来,你就能更好地适应这些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你还能继续提高自己的技术或专业技能,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马龙强调梯队建设。

年轻球员是重心

事实上,马龙很早之前就在为未来做铺垫。早在2019年的国际乒联球星颁奖盛典上,当选年度最佳男运动员的马龙就用英文接受了采访。
问及原因,马龙给出过这样一个版本的答案:“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退役后作为教练员——无论何种身份,都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乒乓球;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我都希望能用最好的表现去吸引他们。”
而在巴黎奥运会后,马龙也并没有开启教练生涯,而是更注重文化交流。2024年11月,马龙跟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高校共40名师生,前往台湾进行交流。同年12月,他与陈梦一起参加首届“老瓦杯”乒乓球赛,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展现球技。
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是马龙找到的方向,于是当选新一届中国乒协副主席后,马龙也将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我之前一直都在一线队担任运动员,我会更关注这些年轻运动员,或者是中国队的梯队建设。中国乒乓球队能够60多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一个非常完善、非常好的梯队建设,源源不断地有年轻优秀的运动员出现。”
“所以我也希望能够把这么多年的比赛经验、训练经验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年轻运动员,给他们更多的建议和经验。”
马龙还特别感谢了刘国梁的培养和支持,他说:“从运动员到管理者,刘主席8届奥运会周期相当成功,不管接下来他做什么,我都会全力信任。不管他在什么位置,我都会铭记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这份师徒感情不会因为身份的转变而变化。”

王皓执教王楚钦。

教练不是必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以马龙为代表的这一代运动员,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着更多选择。
无论是马龙的恩师刘国梁,还是当下国乒男女队主教练王皓、马琳,走的都是一条“打而优则教”的教练之路。
刘国梁乒乓生涯后期,早早便有了转型成为教练的想法,于是有意识地观察起恩师蔡振华的一举一动。2002年退役的刘国梁先是担任了国家乒乓球队的助理教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破格出任男队主教练,成为中国乒乓球史上最年轻的主教练。
而他身后的王皓、马琳,同样顺理成章的在退役后转型成为一名教练,甚至2017年国乒领队黄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王皓、马琳当时退役后曾想留在国家队,但遭到国乒的拒绝,“让他们先回省市,先到基层去干上两三年,之后再让他们竞聘。”
即便如此,王皓和马琳依然从基层教起,随后逐渐在执教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之下,与马龙同代的运动员,执教已经不是必选项。

许昕担任亚乒联盟副主席。

2021年10月,许昕以现役球员身份当选为亚乒联盟副主席,谈及目标,许昕表示:“将推广乒乓球,并为国乒队员争取公平和更多的话语权。
一年后的12月,刘诗雯成功当选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她通过国际乒联的网站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新的平台,希望我能够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努力为运动员争取更多的利益。”
2024年1月,丁宁当选中国奥委会执委,同年6月,她又当选为亚奥理事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退役后转型教练,或许是刘国梁、王皓时代为数不多的选择,毕竟身处他们的时代,最顶尖的球员为国效力,其他球员出国征战,目光所及大多都与乒乓球有关。
随着时代演进,以马龙为代表的新一代运动员正开拓出更广阔的职业生涯图景。深耕乒乓球技术研发固然可贵,探索竞技之外的多元发展同样价值不菲。
值得关注的是,当许昕、刘诗雯、马龙等顶尖选手实现从“为国争光”到“为球谋局”的转型,他们的使命已超越单纯的运动竞技范畴。
这些转型既包含对乒乓运动的持续推广,更承载着提升中国体育治理能力的战略意义——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注入“中国智慧”,推动中国乒乓从“竞技强者”向“制度构建者”转变。
一代人肩负一代人的使命,许昕、马龙们的抱负,显然不只是让中国乒乓长盛不衰。


本期编辑 邹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