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这件事儿上,咱可绝不能马虎。今天就来给大伙唠唠那些容易被忽视,却可能隐藏着大问题的身体信号。尤其是一提到肠镜,好多人都打退堂鼓,怕疼、怕尴尬,可你知道吗?有时候怕来怕去,反而把小问题拖成了大麻烦。就拿肛肠科医生常提醒的来说,如果身体这 3 个部位出现 “发黑” 现象,特别是中老年人,那可得上十二分的警惕!这很可能不是简单的上火或者饮食问题,而是肠道健康拉响的警报,甚至可能是肠癌的 “前奏”。咱可不能等到症状严重了才追悔莫及,多了解些,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
在医生日常接诊里,经常能碰到因为害怕检查,结果延误病情的患者。本来可能只是个能通过息肉切除轻松解决的良性病变,就因为拖着不查,最后发展成了需要手术,甚至化疗的晚期肠癌,实在是太可惜了。肠癌这病,初期可狡猾了,藏得很深,没啥明显不适。等身体真有了明显症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身体给出的那些 “发黑” 信号,咱可一定得重视起来。
大便颜色异常变黑,暗藏玄机

首先,大便颜色变深甚至发黑,这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咱正常的大便,颜色一般是黄褐色或者深褐色,这主要是胆汁里胆红素分解产物决定的。可要是出现了柏油样的黑便,而且还不是偶尔一次,长期反复出现,那大概率是肠道出血了。血液在肠道里经过消化,就会变黑。这种情况,在消化道肿瘤、溃疡或者息肉破裂出血时特别常见。尤其是结肠和直肠部位的病变,特别容易被咱忽视。想象一下,每天上厕所,看到大便颜色不对,就得留个心眼儿,千万别不当回事儿。要是长期有这种情况,就该赶紧去医院,别自己瞎猜。
肛周皮肤变黑,小心疾病潜伏
还有,肛周皮肤或者肛门内壁颜色异常加深,也得警惕。有些朋友在洗澡或者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发现肛门周围颜色变黑了,还可能伴有瘙痒、肿胀或者有分泌物。很多人第一反应觉得是普通痔疮或者湿疹,就自己随便抹点药。可你知道吗?这也有可能是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紊乱,甚至是早期直肠癌的表现。肠癌早期,可能就通过这些局部皮肤的变化,悄悄给咱发出信号,只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注意到。你想啊,要是每天洗澡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自己身体这些小部位的变化,说不定就能在疾病还没严重的时候发现它,是不是很重要?
指甲嘴唇色素沉着,或与肠道问题有关

再就是指甲、嘴唇等部位出现异常色素沉着。这虽然不是肠癌的直接表现,但在一些肿瘤综合征里,比如 Peutz - Jeghers 综合征,就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还伴随着肠道息肉增生。要是家族里有肠癌病史,或者自己曾经有过类似表现,那就得早点去排查肠道问题。身体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其实都是内部健康状态的 “晴雨表”,咱们得学会看这些信号。就像指甲和嘴唇,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要是颜色或者状态突然有了不一样,就得想想是不是身体内部出了啥状况。
肠癌的发生,和好多因素都脱不了干系。像高脂饮食,顿顿大鱼大肉,蔬菜吃得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长期久坐不动,一坐就是一整天,屁股都快和椅子长一块儿了;还有肥胖,身体脂肪太多,给肠道也增加了不少负担;压力大,现在生活节奏快,好多人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吸烟饮酒,这些不良习惯,都在一点点侵蚀肠道健康。再加上不规律作息,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肠道也跟着遭罪。这些都是肠道健康的 “隐形杀手”,一点点破坏着肠道的正常功能。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的人数超过 55 万,死亡人数超过 28 万,在恶性肿瘤死亡率里都能排进前五了。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几年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好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不把健康当回事儿,可疾病可不认年龄。

在药师日常工作里,还发现好多患者在用药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肠道对药物的影响。比如说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双氯芬酸,这会大大增加肠道出血的风险。还有一些抗生素,像头孢类,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把肠道里的有益菌群给破坏了,容易诱发慢性炎症。有些患者还自己随便买药吃,不按医嘱,长期滥用药物,结果病没治好,反倒把肠道吃出问题来了。另外,吃铁剂、某些中药、活性炭类药物的时候,也可能让大便颜色变黑,这种 “假性黑便” 很容易迷惑人,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分不清。所以,要是发现黑便,可别自己瞎琢磨是吃了啥补药,赶紧去医院,该做肠镜检查就做,别耽误事儿。
一提到肠镜,好多人还是害怕。其实现在无痛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整个过程也就 10 - 20 分钟,患者在镇静状态下进行,基本没什么痛感。更关键的是,肠镜不光能发现肠道病变,还能在检查的时候直接把息肉切除,做到 “边查边治”,能大大降低癌变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定期做肠镜筛查,能把肠癌死亡率降低 60% 以上呢。可临床中却有个常见误区,好多人觉得自己没症状就不用查肠镜,这可大错特错了。数据显示,80% 以上的肠癌患者早期基本没啥明显症状,等出现腹胀、便血、便秘和腹泻交替这些症状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肠镜筛查能在咱身体还没啥感觉的时候,就发现早期病变,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办法。

对于中老年群体,特别是 50 岁以上的人,还有家族里有肠癌病史,或者患有炎症性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人,建议每 3 - 5 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要是检查发现有高危息肉,或者有癌变倾向,就得听医生的,缩短复查周期。咱可别等身体真疼得受不了了才去检查,到那时候,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想要守护肠道健康,日常生活里就得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平时多吃粗粮、蔬菜、水果,这些食物里膳食纤维丰富,能促进肠道蠕动。少吃那些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别给肠道增加负担。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别熬夜。还要适度运动,让身体动起来,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烟能戒就戒了,酒也尽量少喝,减少对肠道的炎症刺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细节,其实就是咱们远离肠癌的 “护身符”。
药师在工作中,常常会提醒患者,在吃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这些高风险药品的时候,一定要多留意肠道反应。看看有没有腹泻、腹痛、便血、黑便这些异常情况,要是发现了,赶紧去复诊,别耽误病情。药物虽然是治病的好帮手,但用不好,也可能变成伤害身体的 “隐形杀手”。

另外,那些有慢性便秘、痔疮、肛裂的人,也要学会分辨便血是怎么回事。真正的肠道出血和痔疮出血,在颜色、出血方式、伴随症状上都有明显区别。痔疮出血一般是鲜红色,呈滴血状,大多是排便后才看到血。而肠道病变导致的出血,颜色多为暗红,或者是黑便,血和大便混合在一起,还可能伴随着大便形状改变,或者腹部不舒服。
总之,身体这三处 “发黑”,大便变黑、肛周皮肤发黑、指甲嘴唇色素沉着,可都不是小事儿。它们可能就是肠道病变发出的前哨信号。咱可别怕做肠镜,也别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更别等到病情拖到晚期了才后悔。记住,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这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负责。咱得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