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文 供视频
作为中国咖啡产业的“黄金地带”,保山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百年种植历史,孕育出享誉全球的精品小粒咖啡。3月30日下午,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春花茶咖”文旅体验活动在保山咖啡博物馆举办,参与者不仅沉浸式感受保山咖啡的丰富多样,还亲手体验咖啡拉花、手冲萃取以及挂耳咖啡制作等趣味环节,见证一粒咖啡豆从“深山瑰宝”到“世界名片”的蜕变历程,开启了一场“保山咖啡文化深度游”。
咖啡故事: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国际赛道竞芬芳”

保山地处北纬24°至25°,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火山灰土壤富含矿物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这里产出的咖啡豆具有“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2024年,保山咖啡种植面积14.49万亩,产量2.42万吨,绿色、有机认证基地达1.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90.86亿元。随着国内精品咖啡消费热潮的兴起,保山咖啡逐渐从“原料供应商”转型为“品牌输出者”,涌现出“中咖”“比顿”“新寨”等本土品牌,推动“云咖”走向世界舞台。
咖啡工坊体验:
从“手冲萃取”到“艺术拉花”

在本次活动中,最受游客欢迎的环节当属咖啡制作体验活动。热情的志愿者通过现场教学,带领参与者从研磨、称重到注水,一步步解锁手冲咖啡的奥秘。“喜欢口感略苦的,可以将水温控制在92℃左右,注水要匀速画圈,这样才能让咖啡粉均匀萃取。”志愿者小李(化名)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参与者王女士在尝试后感叹:“原来一杯好咖啡的诞生需要这么多细节,保山咖啡的果香和回甘在手冲过程中被完全释放,别有一番风味。”

而在拉花体验区,新手们则在奶泡与浓缩咖啡的融合中感受咖啡的艺术性。“手腕要稳,注入牛奶时要控制流速和角度。”在咖啡师的指导下,参与者们纷纷尝试在杯中以奶泡勾勒出树叶、爱心等图案。尽管造型略显稚嫩,但现场笑声不断,不少游客表示:“拉花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表达。”
挂耳咖啡DIY:
把“保山风味”带回家

为了让游客能将保山咖啡的独特风味带回家,活动特别设置了挂耳咖啡制作工坊。参与者从烘焙后的咖啡豆开始,亲手完成研磨、装袋、封口等工序,定制专属的挂耳咖啡包。“挂耳咖啡兼顾便捷与品质,是都市人快节奏生活的‘救星’。通过亲手制作,大家不仅能了解咖啡研磨的相关知识,还能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研磨度,真正实现‘我的咖啡我做主’。”一名参与者表示。

来自昆明的杨小姐在参与活动后表示:“保山咖啡太香啦,这次我还学会了制作挂耳包。这种体验既有趣又有意义,让我对保山咖啡多了一份情感联结。”
保山咖啡:
荣获全省多个第一

保山市咖啡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李晓波表示,2024年末,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126.7万亩、产量14.6万吨;农业产值近50亿元,同比增长13%。云南精品咖啡产量4.6万吨,较2023年增加1.1万吨。咖啡主产区分布在普洱、保山、临沧、德宏、西双版纳、怒江等6个州市。其中,保山市作为最早产业化种植咖啡地区,通过全产业链重塑咖啡产业,保山咖啡产业发展呈现出多个全省第一:一是精品率全省第一,精品率达70%;二是精深加工率全省第一,精深加工率达85%;三是咖啡园区经济发展全省第一,建成全省最大的咖啡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四是省级咖啡龙头企业第一,全省21个省级咖啡龙头企业保山有11个;五是咖啡庄园全省第一,全省咖啡庄园30个保山有17个。“保山小粒咖啡”列入国家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保山小粒咖啡”区域公用品牌在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中位列百强。新寨、比顿、佐园、高晟、益嘉园、清咖6家企业被纳入“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醇香,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保山正以咖啡为媒,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本土农产品的品质自信与文化魅力。在这个春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云南保山,聆听咖啡故乡的春日乐章,感受“春花茶咖”活动绽放的文化新意新韵。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实习生 梁婕 摄影报道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