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任务。十年来,广东电力市场实现了从“价差传导”向“顺价联动”、从“只降不升”向“能升能降”、从现货“间断运行”向“连续运行”等根本性突破,从2015年全国第一个实现中长期集中交易,到2019年全国第一个开展现货结算试运行,再到2021年全国第一批现货市场“转正”,广东电力市场为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和“广东样板”。
4月2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获悉,广东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439.6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176.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8%提升至68%,是市场化交易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之一。

电力交易员在广东电力交易大厅中进行交易组织工作
放开两头经营主体突破7.9万家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其中,放开两头,即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实行市场开放准入,引入竞争,放开用户选择权,价格由市场形成。
广东在这一改革方向上持续发力,推动两侧经营主体“应进全进”。在发电侧,广东已实现省内煤机、气机、核电(包括岭澳、阳江核电站)以及220千伏及以上新能源等各类电源全面进入市场。目前,进入市场的电源装机容量达到1.64亿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73.5%。
此外,独立储能和抽水蓄能等新兴主体也已试点进入市场交易,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为电力市场注入新活力。在用户侧,广东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用户入市。年用电量500万千瓦时及以上的10千伏及以上用户已全部进入市场参与交易。对于年用电量不足500万千瓦时的用户,广东采取自愿参与市场交易的原则,给予用户更多选择权。对于暂未进入市场的工商业用户,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保障其用电需求。在售电侧,广东共有341家售电公司参与市场交易。这些售电公司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售电套餐和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电力市场交易更加高效、透明。
“经营主体是市场活力的源泉和载体,经营主体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市场的充分竞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部经理谭伟聪表示。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广东注册参与交易的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的0.07万家增加至7.9万家,增长近112倍。
能涨能跌降低工商业用户成本约355亿元
逐步建立以中长期交易规避风险、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交易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是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广东作为投石问路的改革先行者和坚定不移的改革推动者,很好地落实了这一课题,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发+零售”“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数据显示,2016-2025年广东电力市场全年直接交易电量达2.4万亿千瓦时,其中约有9成市场电量由中长期交易覆盖,有效发挥中长期“压舱石”作用,共有27项交易品种,实现中长期交易按自然日连续开市;现货市场价格在0.05-1.18元/千瓦时之间波动,及时灵敏反映了一次能源价格和供需形势。
“2024年,中长期交易价格为0.449元/千瓦时,2025年年度中长期交易价格为0.392元/千瓦时,降幅明显。”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交易组织部专责钟佳宇解释,受煤炭价格下降、市场竞争增强、新能源装机量增长以及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改革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4年广东电力市场为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约355亿元。
除了降成本,广东电力市场在“保供应”“促消纳”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保供应方面,2021年11月现货连续运行以来,全省未发生错峰用电,发电机组非计划减出力容量长期保持在1.5%以内,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促消纳方面,新能源交易电量超30亿千瓦时,消纳率达99.7%,全国领先;绿电交易规模不断增长,2024年交易电量72.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3%,相关绿色用能认证获得国际认可,助力出口外贸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广东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电网将建立健全源网荷储充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虚拟电厂、充电桩等进入市场,重点解决海量代购用户入市难题,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推进代购优购用户分时参与偏差结算,健全容量补偿机制,朝着打造省级电力市场标杆典范,保持全方位“领跑”目标努力。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欧阳逸雪 沈甸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