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心得体会总结(“高效课堂”之我见)

100


“高效课堂”是基础教育最有生命力的话题之一。多少年来,我们围绕教学目标的具体适恰、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教学结果的不断提高等等唇枪舌剑,观点众多、内容丰富,非一文可以道尽。这里,结合近期自己参加市区相关学校督导听课以及本校课堂改革的一些体验,姑且聊聊。

首先,“高效课堂”要基于“学生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应该贯穿于目标设定、过程组织、手段优化、结果评价全环节。目标过高或过低,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即使达成目标又何谈高效?手段单一或花哨,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即使方法娴熟又何谈高效?最近听校内校外两节数学课,设计内容都没有讲完,两位老师都很惴惴不安。但我仍然认为不影响课堂的高效,因为这两节课有发现、有生成。其中一节课老师在变式训练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暴露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问题,老师调整进度,及时补救、当堂强化,最后训练95%以上学生能做对。我认为这个似乎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环节是高效的,为这节课大大地加了分;另外一节课老师在“一题多解”环节花了时间,原本预计的4种解法,课堂上变成了6种,一个孩子饶有兴致地讲解了添加五条辅助线的解法,辅助线复杂、但理解起来最简单,这个九年级男孩得意的微表情、班上同学由衷的赞美,这是高效课堂生成的最美“副产品”,让我看到了孩子的获得感。我想说,不是设计内容讲完了、预设的目标达到了就“高效”,反之就“低效”,是否高效要从学生的获得感出发来衡量。

其次,“高效课堂”要突出“思维训练”。学习是思维的体操。很多人会纠结师生互动的频次以及课堂是否热闹,其实我们最该纠结的是孩子们是否在真正思考、有质量地思考。“五条辅助线”男孩无疑在这节课上思维是高质量的,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的神情、自发的鼓掌、钦佩的眼神,也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其实对于一个站得稳讲台的老师来说,这种发现不是难事。我们都知道,课堂热闹不一定是思维活跃,例如一些排练好的课堂、满堂灌的问答,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简单的呈现,没有激发和生成。这样的课并不少见,正确的废话充斥课堂,毫无目的无心地读、照本宣科机械地问,预设形成固定地答……业内一些专家称之为“没有脑流量”的课。《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等都是强调要引发学生“激烈充分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有“激烈充分的思维活动”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生成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美好的新东西。我们总在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其实“高效课堂”先要有思维流动、能思维活跃,接下来就自然会有“创新思维”。

第三,“高效课堂”要追求“深入浅出”。浙江大学网红教授苏德矿,让学生原本最糟心的微积分课,成了最火爆、最难抢的课。究其原因,他总结为两个秘诀:一是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二是一辈子只做高数教学这一件事。渲染一下后的解释是:让教学贴近我们的教育对象、让话语能深入孩子的心;对所教地内容有足够的领悟,足以出神入化。大道至简,我认为现代课堂、高效课堂不是一味求新,它必须把握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我们的备课还是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怎么把一个复杂的事物能教给理解力有限的孩子,考验的是我们对事物本身理解的深度、对孩子理解领悟力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记得当年给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讲“鸡兔同笼”这道题,35个头、94条腿,多少鸡?多少兔?我抓耳挠腮讲不明白。一位教数学的同事办法很简单:让兔抬起两只腿,35个头,地上70条腿,还有24条腿每只兔子抬着两条咧,12只兔,23只鸡。当我们没法让孩子弄明白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苛求孩子,而是不妨问问自己:我对这个问题是否了解得足够清楚;我们是否对孩子了解得足够清楚。

最后,“高效课堂”要借助“新兴技术”。我认为现代课堂、高效课堂一定要有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新兴技术”。用过一体机的老师都会有感受,现在我们的课堂容量要比传统粉笔黑板提高很多倍;我很欣喜地看到最近督导评估听课,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的课堂常态,导学案、翻转课堂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正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目前,四十五中正联合天喻教育开展“精准教学”项目试点,以墨水屏为终端载体,从家庭作业、课堂练习、周测月考、统考调考等等全方位搜集学生学习信息:哪些题目错了?哪一道题花了多少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个性化的学情分析报告、错题解码本,方便师生及时查漏补缺,并通过精准推送个性化的训练题提高训练针对性,这是老师靠经验帮扶无法比拟的。现代教师该如何面对新技术?一是要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推动教与学的不断优化;二是要主动研讨新技术和学科教学的契合点,不断提高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成长;三是要高度关注新技术和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系,把新技术作为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