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城市治理当容得下烟火气

0

河北省三河市多家商铺更换招牌颜色,红色等底色被禁用,一张招牌变为绿色的蜜雪冰城照片引发热议,以“市容整治”为由一刀切规范商户招牌颜色,不仅让群众感到困惑,更暴露出城市治理中重“面子”轻“里子”的思维偏差。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在于城市之美,这种美不在整齐划一的模板,而在包容多元的活力;城市的治理之道,不在刻板冰冷的禁令,而在张弛有度的智慧。

统一招牌颜色的治理逻辑看似是为了城市美观,实则折射出对城市文明的误读。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街道的烟火气、商铺的个性本就是城市文明的底色。武汉户部巷的霓虹闪烁、襄阳北街的古朴雅致、恩施女儿城的民族风情……荆楚大地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恰在于其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又兼容了市井生活的烟火。若以标准化之名抹平差异,让商铺招牌变成“复制粘贴”,不仅会削弱城市辨识度,更会让“千城一面”的焦虑蔓延为市民的失落感。城市治理的审美观,应当从“视觉管控”转向“文化涵养”,让每一块招牌、每一处街景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载体。

“红蓝禁用”的争议背后,是治理思维简单化、手段粗暴化的问题。城市治理涉及多元主体利益,若仅靠行政命令“拍脑袋”,忽视商户经营需求、市民情感认同和市场规律,就容易陷入“越管越僵”的怪圈。反观湖北近年实践,无论是武汉推进“精致环卫”时保留街头早餐车的人情味,还是宜昌打造“花园城市”时兼顾生态与便民功能,都证明科学治理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民主协商的基础之上。城市治理者需少一些“家长式”的管控,多一些“服务型”的思维,用“绣花功夫”平衡秩序与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善治”。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评判城市治理成效的标准,不在于获得多少“整齐划一”的奖杯,而在于群众是否感受到便利与温度。从成都允许小店外摆打造“最美烟火街”,到上海开放“路边经济”激活夜间消费,再到荆州沙市“大赛巷”小吃街以市井气息成为网红打卡地……城市的文明高度,恰恰体现在对个性化、多元化的包容中。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更应以开放胸襟探索治理创新,让规范与包容并行、管理与服务共进,使城市的“文明指数”与群众的“幸福指数”同向而行。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场考验智慧的长期工程。当前,湖北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更需以“里子思维”校准治理方向,少一些“不许红蓝”的冰冷限制,多一些“如何更美”的主动服务;少一些“整齐划一”的刻板追求,多一些“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毕竟,充满个性的商铺招牌不仅是商业繁荣的体现,更是城市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晨(武汉市洪山区委组织部 )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