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人处世名句,品百味人生、看世情百态

100

读为人处世名句,品百味人生、看世情百态

许多有才华的人不懂得为人处世,往往搞得一败涂地,每个人平时抽时间多看一些为人处世的故事,尤其是要细心品读为人处世名句,受益一生。

如果一个人待人交友不用真心,很难得到别人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尽全力,成功的几率也会很小;

如果一个人谨言慎行、淡泊名利、对人用心、对事尽力,才是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

01吃水不忘掘井人

【释义】比喻不能忘本。

【出自】于敏《第一个回合》第十章:“吃水不忘掘井人,你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毛主席吧。”

【点评】吃水常忆掘井人,这就是感恩之心。并非要求你像基督教徒那般,吃饭前必先祷告,念念不忘主的恩赐,而是应该饮水思源,常怀感激,不应该将掘井人抛之脑后,比如说今日在吃香喝辣、过着幸福生活时,应该感谢革命先烈的舍生忘死,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新世界。切不可数典忘祖,遗忘历史。

02行得春风,指望夏雨

【释义】比喻因有所施,而希望有所得。

【出自】《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我施某也不是无因至此的,‘行得春风,指望夏雨’!当初我们做财主时节,也有人求我来,却不曾恁般怠慢人!”亦作“行下春风望下雨”。

【点评】也许这个世界上有着一种伟大的施予,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快乐。除此之外,大概都是因有所施,而希望回报的。人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关系;只有形成了社会关系,才能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所以说,互相帮助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条件。也许到了道德完美的阶段,人们只求所施,不求回报,那个时候,施舍本身就成了自己的回报。

03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释义】比喻人的欲望不易满足。

【出自】《兰花梦奇传》第五十七回:“文卿笑道:‘我有了你,又要他干什么?’宝珠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况且他又比我好。’”

【点评】人心常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像光武帝那样既得了陇又灭了蜀的人固然是有,最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当然应该积极向上,多多追求和创造物质财富,但是一个人的欲望一定要与他的能力相匹配,不然,那欲望的熊熊火焰会无情地燃烧了他自己,本来是为了追求幸福,最后反跌入痛苦的深渊。

04心急锅不滚

【释义】心里越是着急,越是感到锅水总煮不开。比喻人着急时的心态。

【出自】杜鹏程《保卫延安》:“自己团的队伍驻地离这儿不远,可是走了十多里路还没走到,真是心急锅不滚!”

【点评】心急水不开,其实是主观心情与客观情况形成的心理落差。比如煮开水需要五分钟,你希望它五秒钟就开了,自然觉得它总是不开。其实对这种情况,与其着急而于事无补,还不如放松心情,静待其成。

05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释义】意谓人活着白日图的是吃好饭,夜晚图的是睡好觉。

【出自】阿蛮《马背上》:“如果我不在适当的时候刺激、砥砺你,也许你真的就甘心于那种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的生活了!”

【点评】若是人生的内容仅仅就是吃饭、睡觉,那么人真的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仅有的细微差别也许是人可以按时吃饭,而动物则是想吃就吃;人一般在夜间准时睡觉,而动物是想睡就睡。人不仅仅有动物性,还有独特的“人”性,即精神方面的东西。人有道德、历史、法律、艺术,这些才是人本质的东西。若是仅仅将人生的目标定为吃饱穿暖,那么活着的意义也就仅于此了。

06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释义】人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危害,就像鱼只看到食物而看不到鱼钩一样。

【出自】《镜花缘》第九十二回:“每见世人惟利是趋,至于害在眼前,那里还去管他。所以俗语说得好:‘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点评】俗话说利欲熏心,人若只将眼睛盯在利益上,就容易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视而不见,就会铤而走险。人不能唯利是图,应该注意到还有更可贵的东西,比如生命。

07蝼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

【释义】蝼蛄、蚂蚊还都贪恋生命,作为人,怎能不爱惜生命?

【出自】《玉燕姻缘全传》第四十回:“蝼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纵然明日老爷、夫人知道,再作道理。”亦作“蝼蚁尚且偷生,为人岂不惜命”。《拜月亭》第十一出:“蝼蚁尚且偷生,为人岂不惜命?……双手劈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各人各自逃生去了。”亦作“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死”。

【点评】世间万物,各得其所,人的存在也有自身存在的意义、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生命的征程,开始了生活的序幕。从牙牙学语,到可以拥有自己的思维,其间要经历多少风雨?而父母又要忍受多少的磨砺?《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就算是为了父母,人们也应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08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

【释义】旧谓人往往见钱就动心。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他原是小商小贩出身,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我常常给他点小恩小惠,日子久了,他也就上了钓鱼钩啦。”

【点评】如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爱财之心人也皆有之,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财就等于食物、等于生命。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不择手段,那就堕入下流了。

09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释义】只能够从意思上心领神会,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出自】《庄子·天道》

【点评】古人有云,言不尽意,就是说言语不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表达出来。语言能表达出来的意思只有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要么无法表达,要么可以用别的方式表达,比如意会。昔日如来佛祖欲说无上妙法,然而闭口不言,众学徒皆瞠目结舌,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佛祖说,他有无上妙法,藏于眼藏之中,只能以心传心,于是传于摩诃迦叶。有些时候,说话办事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0树倒猢狲散

【释义】猢狲:猴子。比喻为首的人物一倒台,依附他的人也随之而散。

【出自】宋·庞元英《谈薮》载,秦桧为相时,曹咏依附他做了大官。秦桧死后,曹咏被贬至新州。曹咏的妻兄历德斯便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讽刺曹咏。

【点评】小人之交甘若醴,醴,黏合剂也,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紧紧黏合在一起。一旦利益不存在,共同体就一哄而散,互相避之唯恐不及,此所谓树倒猢狲散也。依附在自己身边的人,并不都是朋友,有很多是势利的“猢狲”,要有清醒的认识,别指望他们在自己遭难时会坚定地站在身边。

11打的丫鬟,吓的小姐

【释义】比喻惩罚了这个,吓唬了另一个。

【出自】王少堂《武松》第三回:“你不要以为你们苦主这边的人我就不敢冒犯,哼,今日对不住,打个满堂红!这叫打的丫鬟,吓的小姐。”

【点评】估计槐树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树,因为总有人指着桑树,却让它挨骂。这和李代桃僵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树跟槐树可谓难兄难弟,同病相怜。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聪明绝顶的人,总能干出些一箭双雕的事,比如杀了一只小鸡煲汤喝,却能把狡猾的猴子吓得屁滚尿流。当然这小鸡如果本身罪不可赦,那自然是死有余辜,问题是如果它是一只无辜的鸡,行为人却不免有滥杀之嫌。因此,这种迂回曲折的办事方法,有时是艺术,有时是昏聩,无论是艺术还是昏聩,作为替罪羊的那一个,总不免让人唏嘘。

12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

【释义】比喻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嫌多或嫌不好。

【出自】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二十六章:“以前,咱是避着他们走;往后,就迎着他们去,不然,到哪搭去弄枪?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瞅准了,得下手时就下手,枪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点评】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有人说不好——如果不好,他就不会喜欢,既然喜欢,肯定不会说不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意所到之处,优点多是,缺点全无。总之,世间难敌“喜欢”二字,只要是喜欢,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即便艰难重重,亦甘之如饴。可见“喜欢”二字有多么可怕,所以不要轻易沉溺于某种事物,要学会若即若离,这才是处世的“虚实”艺术。

13大者不伏小

【释义】年龄大或身份高的人不愿向年龄小或身份低的人认输。

【出自】《聊斋志异·邵女》:“细察渠似稍悔之,但不肯下气耳。谚云:‘大者不伏小。’”

【点评】古人云,不耻下问。连“下问”一句都以为耻辱,何况是服输?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是说,有的人虽然年纪大,但是“闻道”比较迟;有的人年纪小,但是捷足先登,率先“闻道”。按照韩愈的设想,闻道迟的人应该以闻道早的人为师,而不应该计较年龄大小。可惜,老人家们未必愿意,人家还是要皓首穷经,苦苦思索,哪怕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像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些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很大,甚至超过了老师,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不应觉得难堪,相反应感到很自豪。

14国家有难思良将,人到中年想子孙

【释义】旧谓国家到了危难的时候才想到良将的可贵,人到了中年的时候才想到有子孙的好处。

【出自】《玉燕姻缘全传》

【点评】孟子有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不妨这样理解:只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很容易亡;而只有敌国外患,没有法家拂士,国也容易亡;既无敌国外患,又无法家拂士,不知道会不会亡。只有在同时具备敌国外患和法家拂士的情况下,国家才会内外平衡,获得安定。现在突然有了敌国外患,为求稳定,自然要寻出法家拂士,也就是良将。所以说,国家有难思良将。人到中年,该思考养老的问题了,所以就想到了子孙的好处,这也是自然之理吧。

15名重好题诗

【释义】比喻名声大的人喜欢到处题写诗词。

【引自】《玉燕姻缘全传》第十四回:“你道临汝为何晓得?只因当初看过他进学文章,再者又有风月才子之名。自古道:名重好题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点评】人有了名气,难保不使用它到处发挥,名和利一般休戚相关,难分难解。比如现在的作家,只要一有了名气,书就好卖,就可以获得丰厚的版税,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品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喜欢题诗,其实并不一定真的喜欢诗,也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版税”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