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颜值最高的一首词,结尾两句堪称千古绝唱,感召世人一千年

100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于正月从汴京启程,二月一日抵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苏轼时年43岁。

在黄州,苏轼没有职务,也没有收入来源,此时的苏轼境艰难窘迫,过着困顿迷茫的生活,刚到黄州,他就写下这首《初到黄州》诗: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在黄州

自苏轼来到黄州后,尽管一家人节衣缩食,但他们的积蓄也因生活开支很快就捉襟见肘了,他们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顿。

幸好苏轼的黄州好友马正卿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郡里为苏轼申请下来一块荒地,这块地在黄州州治黄冈城东。

于是苏轼便在这块租来的地上带领一家人开垦荒地,在地里种上了庄稼,苏轼亲自躬耕,细心打理,庄稼也喜获丰收,家里渐渐有了余粮。如此一来,苏轼一家人的温饱得到了保障并逐渐适应了黄州的生活。

苏轼《黄州寒食帖》

因为这块地位于城东,而且是一块坡地,所以苏轼便给这块未命名的土地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轼被人们称为“苏东坡”的来历。

苏轼一有闲暇就到田间地头躬耕劳作,这块地的不远处就是奔流东去的长江。当庄稼再次喜获丰收,苏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为此还饮酒相庆。

正所谓“诗酒趁年华”,苏轼在这样的情境下当即赋诗一首: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在黄州期间,苏轼结识了不少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有一回,苏轼因为长期田间劳作,左臂肌肉拉伤,休息了几天也未见好转,反而隐隐疼痛起来。有人告诉苏轼,毗邻黄州的蕲水(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有一位叫庞安常的医生,他医术高明,于是苏轼来到庞安常处寻求医治。

庞安常医术精湛,一番望闻问切,患者药到病除,他轻财重义,博古通今,针灸尤为一绝,是远近皆知的名医,自己却因为小时候患病而失聪,无法治愈,从此失去了听觉。

庞安常对症用药,用针灸疗法为苏轼治疗疼痛,经过几天的针灸治疗和药物服用,苏轼的疼痛得到缓解,和先前一样能从事体力劳动了。

或许是庞安常和苏轼一样,都曾体验过人生中的某些打击,他甚至认为和庞安常是难得一遇的知己,于是,在胳膊痊愈之后,他便邀约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

溪水幽静,景色优美,苏轼触景生情,信口而歌,写下一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词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文字清新雅致,词义流畅自然,音韵谐美动人,能给读者带来极度舒适的视听体验,品味这首词如同聆听一首意气风发、激荡人心的生命交响乐,如同赏阅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自白书。

词中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让词句本身就具有了生命力,所以读来格外振奋人心、激励人心。

尤其是苏轼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蕴含的乐观情怀,是普照心灵的温暖的阳光,它使人对人生抱着热望和期冀。

苏轼在黄州还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张怀民,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张怀民也因为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因言获罪,被贬黄州,初时寓居在黄州承天寺的僧房里。

或许是因为相同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态度吧,已到黄州生活了快四年的苏轼对刚刚被贬到黄州张怀民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张怀民与苏轼共同被贬谪于黄州,两人都是饱学之士,再加上志趣相投,所以成为了知己。一有闲暇时间,两人便同游黄州山水,同赏黄州名胜,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还写下了传世名作《记承天寺夜游》。

在文章的最后更是写道世界上并不缺少这样的美景,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欣赏美景的人,这篇文章表达了张怀民和他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

后来,张怀民在江边建了一座亭子,就从承天寺搬到这里居住了。

说是亭子,其实就是一座简陋的茅庐,他邀请苏轼为这座亭子起一个名字,苏轼用“快哉”二字为亭子命名。

这座临江的快哉亭,是他们二人常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寄情山水,俯仰天地,吟咏诗词,谈论人生。

苏轼不仅用“快哉”二字为此亭命名,还专门为亭子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在词史上赫赫有名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燃情又励志的一首词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又名《快哉亭作》),就是在快哉亭写下后赠给好友的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词即使苏轼很有个性的一首词,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后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义气象万千,慷慨激昂,读来燃情又励志,成为了不少人的座右铭。原词如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以快哉亭为中心,描绘了快哉亭周围壮美的山水风光,从而组成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开篇两句,词人先用工笔细描般的写实手法,将眼前的远景与近景摄取到词句中,画面展现的是快哉亭下的江水与碧空水天相接的景象。

此时,词人的立足点恰恰就在快哉亭,夕阳将它最后一抹温柔的余晖洒在快哉亭的窗楹上。

这是相映成趣的优美风景,这是词情与画意交融的意境,这情景给人带来了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读来充满了苍茫阔远的韵致。

接下来的“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词人说明了快哉亭的创建经过,点明修建亭子的人和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苏轼在此处反客为主,用了非常幽默的语气,特意把张偓佺修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两人非比寻常的关系,因为只有秉性和意气相投的知己之间,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更一步印证了他们惺惺相惜的、融融洽洽的关系。

而这些描写快哉亭的句子背后也充分表现出两人友谊之深厚,接着词人又对快哉亭的窗户进行了色彩的点染。

快哉亭的窗户上粉刷着青红两色的油漆,色彩新颖亮丽,就好像刚刷上去的一样,在夕阳余晖的映射之下,熠熠生辉。

快哉亭绣帘卷起,洒在江面上的夕阳余晖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不禁让词人心神摇曳、心旷神怡。

这四句文辞很优美,堪称苏轼歌词中的颜值担当,描绘的画面宛如一幅“快哉亭晚照”的工笔细描画卷。

其实,苏轼不光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流传至今的画作就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天,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画作展现的正是湖南省零陵县潇、湘两条江河交汇处遥接洞庭湖的苍茫景象。

苏轼不光懂得绘画的鉴赏,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大师,还提出了许多绘画方面的理论。

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就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提出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创作理论。

苏轼在《书蒲永昌画后》也写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再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还记述了他在大画家文与可跟前学习画竹的事情,并与文与可讨论过画竹的技法。

苏轼不光善于绘画,而且他是一位很专业的绘画鉴赏家和点评家,而且,苏轼在创作中,也注意到了将绘画技法和诗歌技巧结合起来的手法,这样才能创作出艺术感拉满的作品。

苏轼将绘画和诗词创作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在苏轼看来,想象力是诗歌和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人既成不了诗人,也做不成画家。

苏轼这首《水龙吟》开篇四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四句不管是对景物的大小、远近,还是虚实、明暗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画面布局。

远处是水天相接的景象,近处是夕阳余晖映射着的快哉亭。

远山与近水相对,快哉亭与宽阔的江水相对,澄澈的江水与水中的碧峰倒影虚实相对,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江面,分外耀眼。

这是极具色彩感染力的绮丽风光和景象,整个画面既错落有致,又完整统一,同时也富有形态美与立体感。

不管是词人对线条的勾勒,还是给画面的色彩点染,为的就是将快哉亭这一中心景物烘托出来。

接下来五句,是词人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苏轼用“长记”二字,唤起他对扬州平山堂的记忆,平山堂为何会出现在这首描写快哉亭的词作中呢?

原来平山堂与苏轼生命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有关,他就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苏轼早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苏轼进入仕途后,欧阳修对苏轼多有指点,不管是文章学问还是为人处世,苏轼都学到了很多,两人亦师亦友。

小贴士: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修建的。

公元1071 年,苏轼最后一次与欧阳修见面,次年欧阳修去世。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经过扬州时登临平山堂,凭吊了恩师欧阳修,并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写这首《西江月·平山堂》词时,距苏轼和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而此时的苏轼也处于试图跌宕期间,人生低潮期的苏轼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在词中,苏轼回忆了这位文坛先辈对自己的提携和嘉奖,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深切怀念。

当年苏轼在平山堂欣赏江南美景,那种烟雨蒙蒙,天边孤鸿飞影穿行于天际的景象,那种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都成为词人美好的回忆。

苏轼在黄州饱览快哉亭周围的风景时,眼前的景色像极了当年在平山堂看到的景色,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形中就勾起了他对欧阳修的追忆。

说完了平山堂、欧阳修、苏轼之间的渊源后,再次回到《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两句是苏轼引用欧阳修《朝中措》中的名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

这是苏轼对快哉亭周围水天一色、山色若隐若现景象的补充,其中蕴含的感情也是不言自明的,既有向经典致敬的含义,又有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这五句,融情于景,寄情于物,情景相生,将他与欧阳修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饱满地呈现出来。

此外,画意与词情的融合,让词句蕴含的审美意味也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多元性。

如果说开篇四句苏轼为我们展现的是《快哉亭晚照》图卷的话,那么这五句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幅《烟雨江南》画卷。

回忆中的烟雨江南,迷蒙的山水与若隐若现的孤鸿很明显是冷色调,眼前的《快哉亭晚照》则是夕阳映射的暖色调,两幅图卷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眼前的景与回忆中的景对比,“有”与“无”的对比;两幅图画中传达的情感对比:物是人非的喟叹,世事沉浮的感慨。

正所谓:景为情而设,词为情而作。

苏轼描绘美景是为了抒发情怀。在两幅画面虚与实的对比中,词人内心的种种对比,种种纠结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苏轼本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重情重义。

这两幅画其实与苏轼生命中的两个朋友有关,这两个人与苏轼有着很深的情谊。一个是张怀民,另一个就是欧阳修。

张怀民和苏轼都是被贬到黄州,两人志趣相投,而此时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张怀民修建亭子,苏轼将亭子命名为“快哉”,并填词一阕,这正是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内心写照,足见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在黄州时,欧阳修已经去世,而当年欧阳修的谆谆教诲永远留在词人心中,那“杳杳没孤鸿”的弦外之音,不正是苏轼在欧阳修已去后孤寂身影的写照吗?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内心知己难求的惆怅情怀在此时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在黄州期间,张怀民与苏轼的交往,让词人孤寂的情感得到了一丝慰藉。

苏轼对他对欧阳修这段难忘的师生情谊的追思,真是悲喜交集。悠悠无尽的情味,溢于画境,词情、画意融为一体。

如果说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光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词人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快哉亭前风云变幻的广阔江面。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的是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那清澈见底的江水,把碧绿的山峰的影子都倒映在里面了。

词人只用短短九个字,就呈现出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光山色的静态描写。

一阵大风吹来,江面忽然间就不平静了,江面瞬间波涛起伏,而此时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颠簸。

行文至此,词人由静态的景物描写转为动态的景物描写,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刻画的重要人物,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渔翁。

如果要给苏轼的这几句词所描绘的画面配上一个贴切的题目的话,这是一幅充满动感的《快哉亭风浪图》。

图画中人物形象动感十足,词人仅用简笔勾勒,白发渔翁那极具线条美、形态美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一个“舞”字,也将这位搏击风浪的渔翁的洒脱风姿展现了出来。

词作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为这位渔翁的状况担忧起来,但是词人笔下的渔翁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浪一点儿也不担心,他沉着镇定,面对风浪泰然处之。

或许是这位渔翁早已习惯了江面的风浪,他熟练地驾驶着小舟,穿梭在风浪之中,出没于波涛之中。

白发渔翁饱经风霜,惯经风浪。风雨袭来时,他丝毫没有畏惧,勇敢地穿梭在风口浪尖,乘风破浪。

这位白发渔翁的形象,其实是苏轼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苏轼或许在这位渔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白发渔翁的旷达正是苏轼内心开阔、格局高远的体现,白发渔翁的形象更是苏轼精神与气韵的写照。

这不正是苏轼经历世事沉浮,历经磨难之后仍然笑面人生的旷达与豪迈的处世精神吗?

苏轼看到了江面倏忽变化、风浪袭来的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也看到了白发渔翁搏击风浪的动人场景。他的思绪也不平静起来,他的情感在此时也如眼前的江水一样倾泻而来。

苏轼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白发渔翁形象,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在苏轼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这是他对自然之理牵强附会的说辞。所以苏轼认为,宋玉的说辞在白发渔翁搏击风浪的举动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接着,苏轼又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充满豪情壮志的口吻,以议论的方式,向世人诉说自己的人生体悟。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就能闲庭信步,就能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更表明苏轼身处逆境中的人生态度:不管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还是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都应该像这位搏击风浪的白发渔翁一样从容应对。

苏轼写白发渔翁,其实正是表现自己心中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

苏轼也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经历人生风雨之后,一切都将是天高地阔,一切都将是风轻云淡,这是苏轼超然自适的心态的体现。

苏轼也曾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怎样才能做到如此的处变不惊?重要的是“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像白发渔翁一样,只要心中有了刚正之气,就会不畏前程,不畏艰险,再大的风雨,再大的坎坷,都能从容面对。

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从容潇洒,才会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极致舒爽的感觉,这也正是苏轼将这个亭子命名快哉亭的真正含义。

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在黄州时,正处于人生与事业的低谷期,他却将黄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黄州时期,尽管苏轼处在人生低谷期,但他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境,仍然能够说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正是苏轼乐观豁达心态的体现。

苏轼这首词不仅是词情、画意的绝妙体现,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富含哲理性的人生智慧:身处逆境,以何种心态应对,是自暴自弃、因循苟且,还是从容应对、勇敢面对?其实苏轼早就在词作中给出了答案。

因为这是一首赠词,是他愿意与朋友分享的,是对和他一样身处逆境的张怀民的劝勉,这样的一首词作读来还是很励志的。

苏轼的这首词寓情于景,词人勾画了以快哉亭为中心的三幅生动画面,词作既描写了快哉亭周围水天一色的壮美风光,又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

词作展现出词人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品质,同时词作也塑造了一位心胸开阔、旷达乐观、格局高远的词人形象。

尤其是苏轼对于人生的议论,那种身处逆境却敢于正面面对现实,勇敢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人生哲理。

小话诗词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用这样的励志名言将自己活成了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见过很多人的社交软件签名,就是苏轼的这两句励志名言,有的学校里甚至用苏轼的这两句名言作为校训,更有人将这两句奉为人生信条。